![]() |
5月17日一早,4歲的柴欣欣(化名)和4名同伴拉著醫護人員的手,走出南昌大學附屬康復醫院住院部大樓,依依不舍地向照顧他們的醫護人員揮手作別,坐上返回九江市兒童福利院的汽車。
若是初見,很難將可愛的他們與殘疾兒童聯系在一起。而在2個多月前,這5名孤兒還遠不如現在這般健康。孩子們身上的明顯變化,離不開一個名為“明天計劃”的資助項目。
兒童是祖國的花朵,殘疾孤兒又是其中最需要特別關愛和特殊照顧的群體。從2004年開始,民政部在全國開展“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”(以下簡稱“明天計劃”),通過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,為福利機構中的殘疾孤兒實施手術和康復,使其恢復身體功能,增強生活自理和自理能力。
根據“明天計劃”,資助對象為0至18周歲和年滿18周歲后仍在全日制學校就讀的有醫療和康復需求的孤兒,資助范圍為孤兒醫療康復費用的自付部分。在我省,該項目除了滿足常規的醫療需求,近年來,通過創新合作機制,兒童康復正托起更多孩子的“明天”。
“對于有認知、言語、運動等功能障礙的兒童,越早干預效果越好。”省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兒童福利科科長李新芳告訴記者,通過早期干預和專業康復,不少非肢體殘疾兒童能恢復成為正常兒童,從而正常入學。
然而,兒童康復專業性強,各地兒童福利院的康復護理力量有時很難滿足殘疾孤兒的不同需求,容易錯過兒童康復的黃金期。
從2022年開始,省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在“明天計劃”框架下,與南昌大學附屬康復醫院(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)開展定點合作,運用其專業力量,對全省有需要的兒童福利院孤兒開展免費集中篩查,并提供住院康復。
2022年6月,李新芳和南昌大學附屬康復醫院醫生盧文輝等醫護人員,先后來到上饒、九江、新余3市的兒童福利院,對院內兒童開展集中篩查。“主要通過問診和體格檢查,看孩子各方面的功能。”最終,共篩查出23名適合康復的兒童,于當年秋天陸續入院康復。
患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柴欣欣,就是其中之一。
由于去年疫情影響而中斷康復,今年3月,他和另外4名同伴第二次入院接續療程。“手如果割破了怎么辦?”“要包起來,要找醫生。”簡單交流下來,如今的欣欣,已瞧不出絲毫有異于正常小孩之處,相反,透著活潑和機靈。
“剛入院時,問他‘我有三分、他有兩分,加起來總共幾分?’他答不上來。”醫生于國華告訴記者,通過康復訓練,柴欣欣的智商值已從入院初的78提高到115,進步十分明顯,已具備小學的正常入學條件。而與柴欣欣同批次接受康復的孩子,也分別在運動、言語等原先缺陷方面有了顯著改善,能像正常兒童一樣交流、玩耍。
“去年這批孩子康復效果很明顯,我們更有信心把‘明天計劃’持續用于兒童康復。”李新芳表示,今年以來,已篩查出15名殘疾孤兒,并開始接受康復。
據悉,我省“明天計劃”自開展以來,始終堅持兒童利益最大化,截至目前,已累計投入國家、省級福彩公益金8206萬元,為8011人次孤兒免費提供了醫療救治、康復訓練、配置康復輔具等,讓越來越多的殘疾孤兒明日可期。